午日是農歷五月初五日,即端午節,別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后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民間有“扒龍船”“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端午節: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日誕生,是后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于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于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余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說法。
2021-08-12 01:05:57
2021-09-06 01:03:07
2021-09-06 02:33:04
2021-08-02 09:29:08
2021-08-02 12:00:33
2021-08-12 0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