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別名蒜辮子草、羊胡子根、地參、毛知母等。為百合科知母屬植物,以地下根狀莖人藥。味苦,性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生津的功能,主治口渴煩燥、肺熱咳嗽、結核病發熱、熱性病高燒、糖尿病、大便干燥、小便不利等。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于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癥,須與滋陰藥配伍,才能有效發揮它的作用。
知母的功效與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知母含有多種皂貳、芒果貳、異芒果貳及揉酸等物質。有解熱、祛痰、利尿等藥理作用,還能抑制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的增殖,并對致病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還可降低血糖。
知母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腎經。本品質潤,苦寒不燥,沉中有浮,降中有升,上行能清肅肺氣,以瀉肺火、潤肺燥、除煩熱、止咳嗽,用于治療溫熱病,邪在氣分,癥見高熱,煩躁、口渴、脈洪大者,以及陰虛燥咳,或肺熱咳嗽諸證;入于中,善清胃火、除煩渴,用于治療消渴病之中消諸證;行于下,則能瀉相火、滋腎燥,用于治療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等。
在臨床上,常可用于外感熱病,治高熱汗出,煩渴引飲,脈洪大有力,常與生石膏配伍,以清氣泄熱,如白虎湯。若傷寒邪熱內盛,齒燥煩渴,目暗唇焦,則于白虎湯里加人人參、麥冬同用;若溫瘧但熱不寒,口渴喜冷飲,嘔不能食,以知母與鱉甲、常山、地骨皮、石膏等藥同用,如知母鱉甲湯;若熱病傷津,腸燥便秘,則用知母配黃柏、玄參、生地等以潤燥通便。還常用于肺熱咳嗽,咯痰黃稠,或發熱、氣急、咽痛。常配貝母、黃琴、山桅子、石膏、桑白皮等同用,如二母寧嗽湯;若治肺熱陰傷,燥咳無痰,咽干喘逆,可與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配伍,如石膏瀉白散。亦常用于內傷陰虛,虛火內動,骨蒸潮熱,遺精,盜汗等癥;若腎中真陰耗竭,則須加熟地、龜板、豬脂等填補真陰之品,如大補陰丸;若腎虛膀朧有火,小便閉塞不通,或勞淋小便淋澀刺痛,可用知母、黃柏配肉桂,滋腎化氣,通利小便,如通關丸。近代有以知母配黃柏、木通、車前等治尿路感染,或在辨證施治基礎上加用知母,以消除腎病性尿蛋白,均有一定療效。用于消渴,知母滋陰降火,生津止渴,為治消渴之要藥。此外,治陰血不足,虛煩不眠,可用知母與酸棗仁、甘草配伍,以清熱安神。治強陽不痰,可用知母與黃柏、木通等配伍,以瀉相火偏亢。
石膏、知母二味均能清肺胃實熱,二者也常合用,以協同增效。但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作用較強,只適用于實熱之證;而知母苦甘寒而質潤,能滋陰潤燥,實熱證及陰虛火旺證均可適用。
知母的食用方法
1.牡蠣知母蓮子湯
[原料]知母10g,牡礪15g,蓮子50g。
[制作]將知母、牡礪洗凈,加水煎 30min,取藥液備用;蓮子洗凈,用熱水半碗浸泡lh,加清水煮約lh至蓮子熟后加人藥液,再煮約10min即成。食時根據個人情況可加少許鹽或糖。
[效用]潛陽安神,健脾固腎。適用于肝熱脾弱的食欲不振、體倦乏力、失眠多夢、夢遺等癥。
2. 知母龍骨燉雞
[原料]知母20克,龍骨40克,雛母雞1只。
[制作]母雞洗凈,取知母、龍骨放入雞腹腔內,文火燉至熟爛即可。早晚佐餐食用。本食療方滋陰降火。
3. 知母燉鵪鶉
[原料]知母10克、薏米30克、鵪鶉 1 ~ 2只,生姜3片。
[制作]將食材與生姜下燉盅,加入冷開水4~5碗,燉2個半小時。吃的時候再放鹽。本食療方對春日時的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疼痛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上一篇:狗肉的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