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具有平喘升壓、收縮血管、利尿降壓、降溫等作用,可治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大葉性肺炎、風疹身癢、風水浮腫及小便不利等疾病;麻黃根甘、澀、平,歸心、肺經,可治療自汗、盜汗。麻黃植物體的生物堿成分主要為麻黃堿、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甲基偽麻黃堿、去甲基麻黃堿、去甲基偽麻黃堿、麻黃定堿等,此外還有約6%的兒茶鞣質揮發油。目前已經開發出如白加黑、神奇止咳露、麗珠感樂等藥物。麻黃為多年生宿根植物,其根系發達粗壯,入土深達8米,具有很好的防風固沙效果。種植后可連續收割十幾年而不挖根,可避免開發的土地再次沙化。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1.現代研究表明,麻黃含有生物堿類和揮發油成分,生物堿主要為麻黃堿、偽麻黃堿和麻黃次堿等。麻黃堿即著名的麻黃素,是平喘的主要有效成分;麻黃中所含的揮發油具有發汗作用;近年的研究資料證實麻黃堿和麻黃水溶性提取物也能促使試驗動物發汗;偽麻黃堿利尿作用顯著。
2.麻黃性味辛、微苦,溫。人肺、膀朧經。本品中空而浮,長于升散。它既能發汁散寒而解表,用于治療外感風寒,以致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又能散風止癢、散邪透疹,用于治療麻疹透發不暢,以及風疹身癢等,還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用于治療風寒外束,肺氣奎閉,以致咳嗽氣喘、胸悶不舒,以及水腫兼見表證者。另外,還可溫散寒邪,以治風濕痹痛,陰疽痰核諸癥。
3.在臨床上,常與桂枝配伍應用,如麻黃湯,擅長發汗疏散風寒,表實而無汗者均可用;還常與杏仁、甘草等配伍應用 (如三拗湯),用于實證咳喘;與細辛、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龍湯,治療風寒咳喘發作、痰液清稀而量多者;與杏仁、甘草、石膏等合用,即麻杏石甘湯,長于治療熱邪奎遏于肺、咳喘發熱、痰黃或如鐵色者;也可與石膏或附子合用,治療風水腫而屬于熱性或寒性者。
配方應用
1.麻黃配干姜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外可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兩藥伍用, 可增強散寒解表,化飲平喘之功。多用于外感風寒,內停水飲的咳喘證。代表方如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桂枝、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半夏)。
2.麻黃配附子
麻黃解表散寒,附子溫經助陽。兩藥伍用,扶正祛邪。善治陽虛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 脈反沉者。代表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
3.麻黃配白術
麻黃發汗解表,白術健脾燥濕。兩藥伍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 無汗,身體煩疼。代表方如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白術)。
4.麻黃配射干
麻黃宣肺平喘,射干祛痰利咽。兩藥伍用,宣肺祛痰,下氣止咳。主治表證已解,屬單純寒飲郁肺的哮喘證。癥見咳逆上氣,喉中痰鳴如水雞聲,胸膈滿悶,不能平臥。代表方如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射干、麻黃、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大棗、半夏、五味子)。
上一篇: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下一篇:生姜的功效與作用,生姜的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