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的選購技巧和選購方法
選購技巧
1、看蟹殼殼貝色澤鮮明,有光澤,且呈墨綠色的,一般都體厚堅實;呈黃色的,大多較瘦弱;能挑選到“金毛金爪”的更好。
2、看肚臍肚臍突出來的,一般都脂肥膏滿:凹進去的,大多是膘體不足。當用手拿蟹時還要覺得夠“重”,這才挑到肥美多膏,蟹肉豐滿的大閘蟹。 看蟹足足爪結實,蟹足上的“腳毛”叢生,一般都膘足老健;無毛的,大多是體軟無膘。
3、看雌雄俗話說:“農歷八月挑雌蟹,九月過后選雄蟹”。因為農歷九月過后雄蟹性腺成熟好,滋味營養最佳。只是現在大家都喜歡選擇雌性。一般肚臍圓形的為雌蟹,肚臍尖形的為雄蟹。
4、看活力將蟹翻轉身來,能迅速用蟹足彈轉翻回的,說明活力強;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時間不能長。
5、也可通過其“橫行”來觀察,爬行時肚腹離地者就是好貨。當然,其蟹足均被綁住,那就不在此列了。不過,還可看蟹是否反應靈敏,若用手或枝條觸動其眼睛旁邊時,眼珠子會靈活閃動,反應敏捷,或者會“口噴白泡”者,還是夠生猛和新鮮的。
儲存簡述
保存方法一
冰箱保存陽澄湖大閘蟹,大家都知道陽澄湖大閘蟹是鮮活水產品,離水后保存時間較短,所購數量能在三天左右的時間吃完的大閘蟹保存比較簡單:選活力旺盛的大閘蟹,把陽澄湖大閘蟹的腳和大閘捆起來--以減少大閘蟹體力消耗,然后放在冰箱的冷藏柜,蓋上濕毛巾保存即可,每天吃的時候先挑選活力不足的吃,活力足的大閘蟹可繼續保存,
區分的辦法是:用手輕觸大閘蟹的眼睛,如果反應不靈敏就先吃掉。
保存方法二
塑料桶/盆保存陽澄湖大閘蟹,選活力旺盛的陽澄湖大閘蟹,準備一個30-50公分高的塑料桶/盆,塑料桶/盆內壁光滑不易逃跑,把陽澄湖大閘蟹放入其中---不能層疊;然后加水至大閘蟹身體的一半高---主要是保濕,不能把大閘蟹全部埋住,因為您不太可能備有增氧設備,如果水太深螃蟹會缺氧窒息而死,桶/盆無須加蓋,每天檢查大閘蟹,把活力不足的大閘蟹及時吃掉,采用這種方法保存陽澄湖大閘蟹,氣溫不高的時候大閘蟹保存可超過5天。
其他相關說明
1. 虛寒人士不宜吃大閘蟹
2. 皮膚敏感人士不宜吃大閘蟹
3. 膽固醇過高人士不宜吃大閘蟹
4. 孕婦不宜吃大閘蟹
5. 切忌半生熟吃大閘蟹.
6. 切忌吃蟹心 .蟹的雙鰓之間有一個六角形的白色蟹心,極其寒涼,虛寒人士不宜。另外,但凡內臟都不宜吃,因內臟積聚重金屬,多吃易中毒.
7. 柿蟹同吃,定見閻王 蟹肉含豐富蛋白質,柿子含鞣質,同時吃造成蛋白質凝固,導致腸痙攣。
8. 切忌以啤酒送蟹
9、不能和冰冷食物一起吃。
11、通俗的說“螃蟹和蛇,鱔魚一樣是先腐敗后死亡,蛇和鱔魚也只能活殺活吃。
正宗蟹王宮陽澄湖大閘蟹有四大特征:
青背:陽澄湖大閘蟹的蟹殼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澤;由于這種色彩大方潔凈,惹人喜愛,故稱青殼蟹。這是清澈的陽澄湖水賦予它的獨特外表。上海蟹王宮陽澄湖大閘蟹的青背上象涂上一層明油,粗看近似灰色,細看水晶燈,灰中帶青,青而發亮,和其他螃蟹相比,顯得神氣十足,簡直象個威風凜凜、光彩照人的鐵甲將軍。
白肚:貼泥的臍腹甲殼,晶瑩潔白,無墨色斑點;上海蟹王宮陽澄湖大閘蟹肚殼一般都是白色的,白得不同尋常,它白中帶,有光澤,給人晶瑩潔白的感覺。這是因為清澈的陽澄湖湖底長有茂密的豬鬃草和其它水草,,棲息在這里的大閘蟹常在水草上爬行,與水草發生磨擦,猶如器皿在清水中不停地洗涮、上光。因此,陽澄湖大閘蟹的白肚外觀上能給人一種玉質般的美感。
金爪:蟹王宮陽澄湖大閘蟹的蟹爪金黃,堅實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雙螯騰空,臍背隆起,威風凜凜。陽澄湖大閘蟹蟹爪近似上等煙絲的金黃色,故又名金爪蟹,而普通螃蟹常與泥漿接觸,則呈灰褐色。陽澄湖大閘蟹的“金爪”,也是陽澄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它的,螃蟹在湖底爬行,爪子常插入黃泥砂礫,常踩踏水草,這不僅比常在松軟的泥漿中爬行潔凈得多;而且由于湖底堅硬、平坦,宛如一個天然運動場,蟹在上面爬行,自然就練出了與其魁梧身材相稱的堅強有力的爪子。
黃毛:蟹王宮陽澄湖大閘蟹的蟹腿的毛長而呈黃色,根根挺拔;上海蟹王宮陽澄湖大閘蟹兩螯八腿上的茸毛都是金黃色的,且長達3-4厘米,普通的螃蟹不僅爪呈灰褐色,而且螃蟹的茸毛也短。
注意事項
存放的熟螃蟹極易被細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現做現吃,不要存放。
忌吃死蟹。
相關推薦

3760次閱讀 2021-07-05 00:41:25

459次閱讀 2021-08-12 05:02:46
474次閱讀 2021-08-29 12:05:28
熱門文章
你的養生服務專家
免費查詢知識
精選閱讀
-
十大容易流產的水果 孕婦不能吃的十大水果
孕婦是一個特殊群體,在懷孕期間,孕婦要注意的地方有很...
14018次閱讀
-
翅果菊的功效作用和藥用價值
翅果菊又稱之為山萵苣,苦窩筍(江西省),山馬草(廣東...
6449次閱讀
-
四季養生:春養肝,夏養腎,秋養肺,冬養心
循天時之變,一年四季,自然規律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
5975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