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1次關注 21-09-02
迎春花(學名: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 )為木犀科素馨屬花卉,別名迎春、黃素馨、金腰帶等。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tǒng)稱為“雪中四友”,是中國常見的花卉之一。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花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具有不畏寒威,不擇風土,適應性強的特點,歷來為人們所喜愛。迎春花栽培歷史1000余年,唐代白居易詩《代迎春花召劉郎中》以及宋代韓琦《中書東廳迎春》和明代周文華撰《汝南圃史》均有記載,迎春花現(xiàn)在為河南省鶴壁市的市花。
迎春花為落葉灌木植物,直立或匍匐,高0.3~5米,枝條下垂,側枝健壯,四棱形,綠色。枝稍扭曲,光滑無毛,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狹翼。葉對生,三出復葉,小枝基部常具單葉;葉軸具狹翼,葉柄長3~10毫米,無毛;葉片和小葉片幼時兩面稍被毛,老時僅葉緣具睫毛迎春花單生于去年生小枝的葉腋,稀生于小枝頂端;苞片小葉狀,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花萼綠色,裂片5~6枚,花冠高腳杯狀,鮮黃色,花期3~5月(先花后葉),可持續(xù)50天之久。
迎春花喜光,稍耐陰,略耐寒,怕澇,在華北地區(qū)和鄢陵均可露地越冬,要求溫暖而濕潤的氣候,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在酸性土中生長旺盛,堿性土中生長不良。根部萌發(fā)力強,枝條著地部分極易生根。
迎春花原產(chǎn)于中國甘肅、陜西、四川、云南西北部以及西藏東南部等地。其生長在海拔800~2000米的山坡灌叢中。迎春花的栽培歷史已有1000余年,現(xiàn)在中國各地普遍栽培,北美洲東南部及西南部、亞洲東部、歐洲和非洲南部等地區(qū)也有分布。
迎春花以扦插繁殖為主,也可用壓條、分株繁殖。扦插:春、夏、秋三季均可進行,剪取半木質(zhì)化的枝條12~15厘米長,插入沙土中,保持濕潤,約15天生根。壓條:將較長的枝條淺埋于沙土中,不必刻傷,40~50天后生根,翌年春季與母株分離移栽。分株:可在春季芽萌動時進行,移植時把地上枝干截除一部分,需帶宿土。
迎春花的同屬植物較多,常見的種類有:(1)迎春花,花單生在去年生的枝條上,先于葉開放,有清香,金黃色,外染紅暈;(2)紅素馨,又叫紅花茉莉,花和葉同放,花冠紅色至玫瑰紅色,有香氣;(3)素馨花,又叫大花茉莉,直立灌木;(4)探春花,又叫迎夏,半常綠灌木;(5)云南黃素馨,又叫云南迎春,常綠藤狀灌;(6)素方花,半常綠灌木。
1、醫(yī)藥用途迎春花的葉:味苦、澀,平。功效為活血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腫毒惡瘡,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出血;迎春花:苦,功效為解熱利尿。用于發(fā)熱頭痛,小便澀痛。2、園林用途迎春枝條披垂,冬末至早春先花后葉,花色金黃,葉叢翠綠。在園林綠化中宜配置在湖邊、溪畔、橋頭、墻隅,或在草坪、林緣、坡地,房屋周圍也可栽植,可供早春觀花。
536 閱讀 21-09-02
555 閱讀 21-09-02
258 閱讀 21-09-02
380 閱讀 21-09-02
309 閱讀 21-09-02
551 閱讀 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