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座草(學(xué)名:Boschniakia himalaica Hook. f. et Thoms)列當(dāng)科,草蓯蓉屬,根狀莖球形或近球形,莖不分枝,肉質(zhì)。葉寬三角形、三角狀卵形至卵形,花序總狀,具密集的多數(shù)花;苞片生于花梗基部,三角狀卵形,小苞生于花梗上部與花萼基部之間,花萼淺杯狀,花冠黃褐色或淡紫色,筒部稍膨大;雄蕊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約4-6毫米處,果梗粗壯,蒴果近圓球形或卵狀長圓形,種子不規(guī)則球形,花期4-6月,果期6-9月。生于高山林下或灌叢中,海拔2500-4000米;常寄生于杜鵑花屬植物根上。
植株高15-45厘米,近無毛。根狀莖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厘米,常僅有1條直立的莖;莖不分枝,肉質(zhì)。葉寬三角形、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1-2厘米,寬0.6-1.2厘米。花序總狀,長8-20厘米,具密集的多數(shù)花;苞片1枚,著生于花梗基部,三角狀卵形,長1-1.5厘米,寬5-8毫米,生于花序上部的漸變狹,連同小苞片和花萼裂片邊緣時(shí)被長柔毛,后漸變無毛;小苞片無或有2枚,早落或宿存,著生于花梗上部與花萼基部之間,線狀披針形,比花萼稍短;花梗長6-10毫米,花序上部的漸變短。
花萼淺杯狀,長4-5毫米,寬5-8毫米,頂端5裂;裂片不等長,線狀披針形或狹三角形,長2-5毫米,花后常部分或全部脫落,僅筒部宿存,而使花萼邊緣全緣。花冠長1.5-2.5厘米,黃褐色或淡紫色,筒部稍膨大;上唇盔狀,近全緣或頂端稍微凹,長7-9毫米,下唇遠(yuǎn)短于上唇,長2-3毫米,3淺裂,裂片三角形或狹長圓形,常反折,中間1枚稍短,邊緣常被短柔毛。雄蕊4枚,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約4-6毫米處,常伸出于花冠之外,長1.2-1.4厘米夕中部以下被柔毛,向上漸變無毛,花藥卵狀長圓形,常無毛,稀被長柔毛。雌蕊由2(稀3)合生心皮組成,子房長圓形,胎座3,少有2,花柱長約1厘米,無毛,柱頭盤狀,常3淺裂。果梗粗壯,長0.8-1.7厘米,自下向上漸變短。
蒴果近圓球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5-2.2厘米,直徑1-1.5厘米,常3瓣開裂,少有2瓣開裂。種子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0.8-1.2毫米,亮淺黃色或淺褐色,種皮具蜂窩狀紋飾,網(wǎng)眼多邊形,漏斗狀,并從中央向四面逐漸變大,網(wǎng)眼壁具規(guī)則的細(xì)網(wǎng)狀紋飾。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產(chǎn)青海、甘肅、陜西、湖北、四川、云南和西藏。生于高山林下或灌叢中,海拔2500-400米;常寄生于杜鵑花屬植物根上。錫金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醫(yī)藥價(jià)值
僳僳藥
藥名:莫奪比
普米藥
藥名:可白柳
白藥
來源:塊莖
佤藥
藥名:日嘎呀
彝藥
功用同佤族《哀牢醫(yī)藥》。
哈尼藥
功用同佤族《哀牢醫(yī)藥》。257 閱讀 21-09-04
715 閱讀 21-09-04
289 閱讀 21-09-04
314 閱讀 21-09-04
466 閱讀 21-09-04
510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