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4次關注 21-09-04
鵝掌柴別名鴨腳木,亦稱傘樹。五加科,幾種熱帶常綠灌木或喬木的統稱,能耐弱光條件,廣泛栽作室內觀葉植物。
鵝掌柴,亦稱傘樹(umbrella tree)。五加科(Araliaceae)幾種熱帶常綠灌木或喬木的統稱,能耐弱光條件,廣泛栽作室內觀葉植物。舍夫勒氏木屬(Schefflera)植物如新西蘭七指樹(S. digitata)可高7.5公尺(25呎);S. octophylla原產亞洲,亦高7.5公尺。最普通的種是澳大利亞傘樹(S. actinophylla或Brassaia actinophylla),高達12公尺,在夏威夷及其他溫暖地區廣泛栽作風景樹,也是世界各地最受歡迎的室內植物之一。夏威夷舍夫勒氏木(B. arboricola)植株矮小,葉小。
鵝掌木幼葉光亮翠綠,老葉深綠,層層重疊,形態奇特,別具一景,為優美的觀葉植物,多為灌木狀栽植,于候車廳、會議室等一些大房間裝飾擺設。小盆植株也可放置居室、書房的案幾、桌面,觀賞裝飾。
鵝掌藤五加科,鵝掌柴屬藤狀灌木,葉柄纖細,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花期7月,果實卵形果期8月。原產熱帶和亞熱帶,中國西南部至東部亦有野生分布。生于谷地密林下或溪邊較濕潤處,耐陰,耐寒,不耐干旱。常附生于樹上。可以盆栽。主要分布于中國臺灣、廣西、廣東地區。鵝掌藤有行氣止痛、活血消腫的功效。民間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骨痛骨折等。
鵝掌木為藤狀灌木,高2~3米;小枝有不規則縱皺紋,無毛。葉有小葉7~9,稀5~6或10;葉柄纖細,長12~18厘米,無毛;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成鞘狀,宿存或與葉柄一起脫落;小葉片革質,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6~10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形,稀短漸尖,基部漸狹或鈍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邊緣全緣,中脈僅在下面隆起,側脈4~6對,和稠密的網脈在兩面微隆起;小葉柄有狹溝,長1.5~3厘米,無毛。
圓錐花序頂生,長20厘米以下,主軸和分枝幼時密生星狀絨毛,后毛漸脫凈;傘形花序十幾個至幾十個總狀排列在分枝上,有花3~10朵;苞片闊卵形,長0.5~1.5厘米,外面密生星狀絨毛,早落;總花梗長不及5毫米,花梗長1.5~2.5毫米,均疏生星狀絨毛;花白色,長約3毫米;萼長約1毫米,邊緣全緣,無毛;花瓣5~6,有3脈,無毛;雄蕊和花瓣同數而等長;子房5~6室;無花柱,柱頭5~6;花盤略隆起。
鵝掌藤(學名: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五加科,鵝掌柴屬藤狀灌木,葉柄纖細,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花期7月,果實卵形果期8月。
鵝掌藤為常綠灌木。掌狀復葉,小葉5一8枚,小葉倒卵狀橢圓形,葉片濃綠有光澤。果實卵形,有5棱,連花盤長4~5毫米,直徑4毫米;花盤五角形,長約為果實的1/3~1/4。
鵝掌木為栽培條件下株高30~80cm不等,在原產地可達40m。分枝多,枝條緊密。掌狀復葉,小葉5~9枚,橢圓形,卵狀橢圓形,長9~17cm,寬3~5cm,端有長尖,葉革質,濃綠,有光澤?;ㄐ。鄶蛋咨?,有香氣,花期冬春;漿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鵝掌木花期7月,果期8月。
鵝掌柴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鵝掌柴的生長適溫為27℃。9月為27℃,9月至翌年3月為21℃。在30℃以上高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冬季溫度不低于5℃。若氣溫在0℃以下,植株會受凍,出現落葉現象,但如果莖干完好,翌年春季會重新新葉。
鵝掌柴喜濕怕干。在空氣濕度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莖葉生長茂盛。但水分太多,造成漬水,會引起爛根。如盆土缺水或長期時濕時干,會發生落葉現象。鵝掌柴對臨時干旱和干燥空氣有一定適應能力。
鵝掌藤喜光照及高溫高濕環境,耐陰性亦強。稍耐寒,0℃以上低溫可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可耐干旱。
鵝掌藤生于谷地密林下或溪邊較濕潤處,耐陰,耐寒,不耐干旱。常附生于樹上。
鵝掌藤喜溫暖至高濕潤氣候,耐陰,耐寒,不耐干旱。生于谷地密林下或溪邊較濕潤處,常附生于樹上,海拔在海南島為400~900米。
對陽光適應范圍廣,在全日照、半日照、半陰下均可生長良好,日照充足時葉色亮綠,日照不足時葉色濃綠。對水分的適應性強,耐旱又耐濕。對土壤要求不嚴。
鵝掌柴對光照的適應范圍廣,在全日照、半日照或半陰環境下均能生長。但光照的強弱與葉色有一定關系,光強時葉色趨淺,半陰時葉色濃綠。在明亮的光照下斑葉種的色彩更加鮮艷。如室內每天4小時左右的直射光即能生長良好。有黃、白斑紋的品種如光照太弱或偏施氮肥都會使其斑紋模糊,從而失去了原有特征。
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為宜。盆栽土用泥炭土、腐葉土的混合土壤從生長幾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條6~8厘米,或結合換盆、春季再剪,剪下的枝條作為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葉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過的為基質。
如有可沾少許沒有也可以,將插穗的3插入沙或珍珠巖中,容器中的水位應經常保持高于插穗盆的2然后用一個透明大塑料罩在插穗盆上放置在散射光的明亮處,溫度保持在25℃,經40天插穗根系生成,此時就可將鵝掌柴苗移栽入6寸-8寸盆中,盆土應裝篩細的充分混勻的肥沃營養土,栽后澆透水,放置半陰處7天,以后移放到明亮處管理。
栽培管理
盆栽用土可以泥炭土、腐葉土加1/3左右的珍珠巖和少量基肥混合而成,也可用細砂土盆栽。室內培育每天能見到4小時左右的直射陽光就能生長良好,在明亮的室內可較長時期觀賞。澆水量視季節而有差異,夏季需要較多的水分.每天澆水一次,使盆土保持濕潤,春、秋季列每隔3~4天澆水一次。如水分太多或漬水,易引起根腐。夏季生長期間每周施肥一次,可用氮、磷、鉀等量的顆粒肥松土后施入。斑葉種類則氮肥少施,氮肥過多則斑塊會漸淡而轉為綠色。鵝掌柴生長較慢,又易發生徒長枝,平時需注意經常整形和修剪。每年春季新芽萌發之前應換盆,去掉部分舊土,用新土盆栽。多年生老株在室內栽培顯得過于龐大時,可結合換盆進行修剪。
鵝掌柴植株所結的果實中種粒不飽滿或不見種仁的原因:一是栽培花木,頭1年至3年,因其尚未達到完全生殖成熟,所以結出的種粒大多空癟,因而不具種仁;一般情況下,3年以后結出的種粒才能正常用于育苗。二是在它花粉授精后的胚胎發育過程中,遇到不適宜的環境條件,或者與原生環境條件懸殊過大,使胚珠終止發育,導致其種??瞻T。三是最好能有較多的開花植株,不同品種的開花植株擱放在一起,為其花粉自由傳播創造條件,方有利于其孕育出飽滿的種粒。
家庭繁殖
鵝掌柴基質繁殖、快速繁殖。扦插時間宜在春末夏初,一般室溫:夜間15℃,白天25℃左右,這是鵝掌柴扦插后最適的生長溫度。
扦條的選擇:從生長幾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條6~8厘米,或結合換盆、春季重剪,剪下的枝條作為扦插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葉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過的珍珠巖為基質,口徑為15~20厘米的塑料花盆里,盆底加托盤,以便接滲出液。每盆插3株或單株,扦插后約1個半月左右便可生根,插后要經常灌水保持濕潤。插后放在室內弱光處,加強肥水管理,生根后要澆營養液,盆中每周補液1次,每次補液100毫升。
注意:補液當日不能補水,以免影響營養液的濃度。盆插繁殖取6寸-8寸盆,底孔用小石堵住,將珍珠巖或經篩細干凈的河沙裝于中,巖面或沙面低盆邊高1厘米,如用珍珠巖裝盆上面最好壓一層河沙(增加緊實度),此時可從成株鵝掌柴上剪取10厘米-12厘米的插穗,底部剪成斜面形,如有生根粉可沾少許沒有也可以,將插穗的2/3插入沙或珍珠巖中,每盆3株-4株,插后澆透水,將盆放于一個盛水的塑料盆或其它容器中,容器中的水位應經常保持高于插穗盆的1/2然后用一個透明大塑料罩在插穗盆上放置在散射光的明亮處,溫度保持在15℃-25℃,經30天-40天插穗根系生成,此時就可將鵝掌柴苗移栽入6寸-8寸盆中,盆土應裝篩細的優質農肥、腐殖土、細沙按3∶2∶1充分混勻的肥沃營養土,栽后澆透水,放置半陰處7天,以后移放到明亮處管理。
水培鵝掌柴
水插繁殖取大瓶空可口可樂或高腳玻璃瓶罐頭瓶,沖洗干凈,里面裝滿干凈的清水(自來水),將剪下的鵝掌柴插穗,固定好插入瓶中(插穗底部離開瓶底1厘米),每瓶可插2枝-3枝,用透明塑料袋罩好,放于明亮處,溫度保持15℃-25℃,經30天-35天,插穗底部長出0.5厘米-1厘米長的白根,此時就可按上述方法,移出上盆。
注意事項
鵝掌柴喜溫暖濕度大的環境,忌烈日照射,較耐陰,培養時給予明亮的散射光最相宜,適合栽植于環境通風良好,肥沃深厚的土壤中。
在空氣濕度高、土壤水分充足的環境下生長良好,注意盆土不能缺水,否則會引起葉片大量脫落。冬季低溫條件下應適當控水。如使用塑料容器則要注意排水。要保持土壤濕潤,不待干透就要及時澆水,天氣干燥時,還應向植株噴霧增濕;梅雨期間要防止盆中積水。
出房后宜放置在半陰處,夏季要注意及時遮蔭,不要讓烈日直射。另外,鵝掌柴長時間放室內觀賞,如果通風不良或光線太暗,會導致葉片脫落,這點值得萌養者注意。
11月初入室后應放置在冷室內,溫度不宜低于5℃,否則會造成落葉。
生長季節每1~2周施1次液肥。在5-9月這段時間內,每月施2次20%的餅肥水。對花葉品種,若氮肥多,光照弱,會使葉片上的斑塊不明顯。
鵝掌柴對乙烯高度敏感,在貯運過程中容易發生落葉現象。為了防止鵝掌柴在貯運過程中受到乙烯傷害,可在運輸前2~3周采用噴灑0.4~0.5毫摩爾/升硫代硫酸銀溶液來抑制盆栽鵝掌柴乙烯的產生。運輸集裝箱溫度為10~13℃,保持相對濕度80%~90%,可忍耐16~30天的黑暗。
鵝掌柴若需大量繁殖,可用播種法;少量的可以用分株法或扦插法。扦插最好在5-7月進行,做法是剪取帶2-3個節的綠枝扦入蛭石中,放置在陰濕處,約30天可以生根。
鵝掌柴生長較慢,又易萌發徒長枝,平時需經常整形修剪。較大的植株,春季出房前應做翻盆處理,并要作適當的整形修剪。對過高脫腳的植株,可作回縮修剪,以促進新梢萌發。
盆土用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巖加少量基肥配制。亦可用細沙土盆栽。
盆栽
填土
先在盆底放入2~3厘米厚的粗?;|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厘米,再蓋上一薄層基質,厚約1~2厘米,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沙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
脫盆
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讓植物脫出來。脫出來后,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讓多余的土壤脫落。
上盆
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一周。
濕度
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70~80%,空氣相對濕度過低,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
溫度
由于它原產于熱帶地區,喜歡高溫高濕環境,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10℃以下停止生長,在霜凍出現時不能安全越冬。
光照
喜歡半蔭環境,在秋、冬、春三季可以給予充足的陽光,但在夏季要遮蔭50%以上。放在室內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臥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4]
肥水
春、夏、秋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花寶”—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鵝掌藤常用繁殖方法有扦插繁殖和播種繁殖,壓條繁殖。
扦插
主要用扦插繁殖,要求溫度在20℃以上,可在4一9月進行,可用1一2年生枝條,切成8一10cm插穗,帶葉扦插,約20天生根,嫩枝較老枝易成活。也可用圈枝法繁殖。
常于春秋兩季用當年生的枝條進行扦插,剪下頂生枝條,每段(長8~10厘米)帶3個以上的葉節,去掉下部葉片,插于沙床,保持濕潤,溫度20~30 ℃,1月后可生根。
扦插繁殖每年3-9月為適期,鵝掌柴易萌發徒長枝,春季可結合換盆修剪進行扦插。剪取8~10cm長的枝梢或枝條,去掉下部葉片,扦插在河沙或蛭石做成的插床上。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放于陰涼處,溫度在25℃時,4-6周可生根盆栽。
播種
選用當年采收的優良種子,常采用室內盆播,發芽適溫20~25 ℃,保持盆土濕潤;播后半月后可發芽,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3片葉子后即可移栽。
于1月份后采收黑色球形漿果,用細沙拌和后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去空癟種粒,即可得到干凈飽滿的種籽,可行隨采隨播,也可先行沙藏催芽,等種粒裂口露白后,再行盆播或地播。用腐葉土或沙土盆播,覆土深度約為種子直徑的1~2倍。種子發芽適溫為20℃至25℃,保持盆土或苗床濕潤,隨采隨播者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約15天至20天即可出苗,經沙藏催芽后再行播種者,在適溫下一周后即可出土。生長良好。出苗后應及時搭棚遮蔭,秋季給予全光照,冬季加蓋地膜防寒,只要苗床局部空間的環境溫度不低于5℃,一般可平安過冬。留床培育一年,再行擴距移栽,或直接用于上盆。值得注意的是:因其播種苗不能完好地保持親本植株具黃斑等優良性狀,一般具黃斑的園藝變種,不能用播種法育苗,而只能用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育苗。
壓條
在健壯的枝條頂稍下15~25厘米處把樹皮剝掉1 圈,傷口寬度厘米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包有淋濕園土的薄膜包扎環剝的部位,4~6周后生根,生根后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即可栽植。
主要有葉斑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蟲害主要有介殼蟲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另外,紅蜘蛛、薊馬和潛葉蛾等危害鵝掌柴葉片,可用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殺。
品種分類
斑葉鵝掌木 S·arboricota cv·"Variegat“:小葉綠色,有不規則黃色斑塊或斑紋。
金斑鵝掌 S·arboricola cv·"Carolien":葉片中央及下部有連片金黃色斑塊。
傘樹 S·actinophylla:同屬近緣種。掌狀復葉大型,小葉6一8枚,長達15cm,寬4~6cm,薄革質,有光澤,小葉上部邊緣有鋸點。
黃綠鵝掌柴,葉片黃綠色。
亨利鵝掌柴,葉片大而雜有黃斑點。鵝掌藤,常綠灌木。小葉7~9枚,長圓形,全緣。產于海南、臺灣、廣西。
放射葉鵝掌柴,常綠喬木。掌狀復葉,小葉5~8枚,有光澤,有明顯脈紋。產于澳大利亞。
短序鵝掌柴,灌木。小葉5~11枚,先端尾尖,有時呈鐮刀狀。產于云南、貴州、四川及湖北。
臺灣鵝掌柴,常綠小喬木。掌狀葉,小葉4~7枚,先端尾尖,全緣,有葉柄。
澳大利亞鵝掌柴,株形優雅,易于管理,是理想的室內觀葉植物。但多由南方引進,成本較高。只要保持15℃至30℃的氣溫,一年四季均可扦插繁殖大葉傘。莖干直立,少分枝,初生枝干綠色,后逐漸木質化;表皮呈褐色,平滑。葉為掌狀復葉,小葉數隨成長而變化較大,幼年時3-5片,長大時9-12片,可多達16片。
鵝掌木原產華南、臺灣等地。主要分布于中國臺灣、廣西、廣東地區。
國外鵝掌木產于美國東部及南部各州。原產熱帶和亞熱帶,中國西南部至東部亦有野生分布。
鵝掌木原產南洋群島、我國廣東、福建等亞熱帶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現廣泛植于世界各地。喜溫暖、濕潤、半陽環境。宜生于土質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中,稍耐瘠薄。
觀賞
鵝掌藤是常見的園藝觀葉植物,經改良后而有斑葉鵝掌藤,高可達十余尺,故可當庭院樹,雖是陽性植物,但因適陰性強,所以被推廣為盆栽使用。
經濟用途
鵝掌木邊材呈黃白色,心材呈灰黃褐色或草綠色。年輪略明顯,論間呈淺色線,管孔大小一致,分布均勻。紋理交錯成一塊板,結構甚細而均勻,有光澤,易加工,刨削面光滑.干燥快而不開裂,宜用作雕花件,油漆和膠合性好。
鵝掌柴四季常春,植株豐滿優美,易于管理。
大型盆栽植物,適用于賓館大廳、圖書館的閱覽室和博物館展廳擺放,呈現自然和諧的綠色環境。春、夏、秋也可放在庭院蔽蔭處和樓房陽臺上觀賞??赏ピ汗轮?,是南方冬季的蜜源植物。
盆栽布置客室、書房和臥室,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能給吸煙家庭帶來新鮮的空氣。葉片可以從煙霧彌漫的空氣中吸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并通過光合作用將之轉換為無害的植物自有的物質。另外,它每小時能把甲醛濃度降低大約9毫克。
藥用
鵝掌藤有行氣止痛、活血消腫、辛香走竄、溫通血脈的功效,既能行氣開瘀止痛,又能活血生新。民間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骨痛骨折、扭傷挫傷以及腰腿痛、胃痛和癱瘓等。
藥用功效
鴨腳木皮(《嶺南采藥錄》)
【異名】西加皮(《陸川本草》),鴨腳皮(《嶺南草藥志》)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鵝掌柴的根皮及樹皮。
【藥材】干燥樹皮呈長方形塊片狀,向內方微彎,長3~5.5厘米,闊2.5~3.5厘米,厚0.2~0.3厘米,外面灰暗色有不明顯的橫向皮孔,內面灰棕色而光滑。質地疏松,木栓易于脫落,有時可見內皮之塊片,橫切面強纖維性,能層層剝離。氣微香。產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皮含酚類、氨基酸、有機酸。
【性味】苦澀,涼。①《生草藥性備要》:根皮:味澀,性平。②《嶺南采藥錄》:味苦。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澀,涼。
【功用主治-鴨腳木皮的功效】①《生草藥性備要》:根皮:治酒病,洗爛腳,敷跌打,十蒸九曬,浸酒祛風。
②《嶺南采藥錄》: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③《陸川本草》:駁骨止血,消腫止痛。治風濕骨痛,跌打骨折,傷積腫痛,刀傷出血。
④《嶺南草藥志》:除濕舒筋活絡,清胃腸酒濕積滯。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治流感發熱,咽喉腫痛,風濕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⑥《廣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清熱。治風濕,跌打,燒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25克;或浸酒。外用:酒炒敷或熬水洗。
【選方】
①接骨方:生鴨腳木皮300克,生犁片木葉200克,生官榕木葉200克,雄雞一只。共搗爛,雙酒炒熱敷患處,二十四小時去藥,再加酒炒熱熨患處。(《陸川本草》)
②治紅白痢疾:鴨腳木皮去外皮,洗凈,一蒸一曬,用200克,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③治風濕骨痛:鴨腳木皮300克,浸酒一斤。每日服兩次,每次25~50克。(《廣西中草藥》)
304 閱讀 21-09-04
382 閱讀 21-09-04
347 閱讀 21-09-04
296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