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次關注 21-09-04
497次關注 21-09-04
396次關注 21-09-04
羅布麻(學名:A. venetum L.),別稱紅麻、茶葉花、紅柳子等,直立半灌木,高1.5-3米,一般高約2米,最高可達4米,生長于河岸、山溝、山坡的砂質地,在中國淮河、秦嶺、昆侖山以北各?。ㄗ灾螀^)都有羅布麻分布,有清火,降壓,強心,利尿。治心臟病等作用。
直立半灌木,高1.5-3米,一般高約2米,最高可達4米,具乳汁;枝條對生或互生,圓筒形,光滑無毛,紫紅色或淡紅色。葉對生,僅在分枝處為近對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1-5厘米,寬0.5-1.5厘米(最大的達8×2.2厘米),頂端急尖至鈍,具短尖頭,基部急尖至鈍,葉緣具細牙齒,兩面無毛;葉脈纖細,在葉背微凸或扁平,在葉面不明顯,側脈每邊10-15條,在葉緣前網結;葉柄長3-6毫米;葉柄間具腺體,老時脫落。
圓錐狀聚傘花序一至多歧,通常頂生,有時腋生,花梗長約4毫米,被短柔毛;苞片膜質,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小苞片長1-5毫米,寬0.5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兩面被短柔毛,邊緣膜質,長約1.5毫米,寬約0.6毫米;花冠圓筒狀鐘形,紫紅色或粉紅色,兩面密被顆粒狀突起,花冠筒長6-8毫米,直徑2-3毫米,花冠裂片基部向右覆蓋,裂片卵圓狀長圓形,稀寬三角形,頂端鈍或渾圓,與花冠筒幾乎等長,長3-4毫米,寬1.5-2.5毫米,每裂片內外均具3條明顯紫紅色的脈紋;雄蕊著生在花冠筒基部,與副花冠裂片互生,長2-3毫米;花藥箭頭狀,頂端漸尖,隱藏在花喉內,背部隆起,腹部粘生在柱頭基部,基部具耳,耳通常平行,有時緊接或輳合,花絲短,密被白茸毛;雌蕊長2-2.5毫米,花柱短,上部膨大,下部縮小,柱頭基部盤狀,頂端鈍,2裂;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所組成,被白色茸毛,每心皮有胚珠多數,著生在子房的腹縫線側膜胎座上;花盤環狀,肉質,頂端不規則5裂,基部合生,環繞子房,著生在花托上。
蓇葖2,平行或叉生,下垂,箸狀圓筒形,長8-20厘米,直徑2-3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鈍,外果皮棕色,無毛,有紙縱紋;種子多數,卵圓狀長圓形,黃褐色,長2-3毫米,直徑0.5-0.7毫米,頂端有一簇白色絹質的種毛;種毛長1.5-2.5厘米;子葉長卵圓形,與胚根近等長,長約1.3毫米:胚根在上?;ㄆ?-9月(盛開期6-7月),果期7-12月(成熟期9-10月)。
生長于河岸、山溝、山坡的砂質地。分布遼寧、吉林、內蒙古、甘肅、新疆、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及安徽北部等地?,F廣布于歐洲及亞洲溫帶地區。主要野生在鹽堿荒地和沙漠邊緣及河流兩岸、沖積平原、河泊周圍及戈壁荒灘上。現已有引種栽培馴化。
繁殖方法
因地制宜選擇以下3種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選地整地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應以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松、透氣性沙質壤土為宜。地勢低洼、易澇、易干旱的黏質和石灰質地塊不宜栽種。整地前施足底肥,每畝施腐熟廄肥1000~2000kg,全面深耕,深30~40cm,耙細、整平,做成畦床,按8m×1.2m作畦,畦高8~18cm、寬30~40cm,兩畦之間留作業道40cm左右,并在兩畦之間增設隔離帶,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因種子細小,直接播種不易出苗,應先處理種子。處理方法:將種子裝入布袋,用清水浸泡24小時,期間換水1~2次,屆時取出攤開,厚度1~2cm,放在15℃的地方,蓋上潮濕的遮蓋物(如麻袋、布袋等),當有50%的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播種時先將種子拌入1:10的清潔細沙,在畦上開溝條播,行距30cm,溝深0.5~1cm,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之后覆土0.5cm,稍鎮壓后澆水,再覆蓋草簾或稻草等保濕。待小苗欲出土時在傍晚或多云的天氣撤下覆蓋物,培育1年即可移栽。
根莖繁殖
選取2年生以上的根莖,切成10~15cm長的小段,按株距30cm、行距25cm開穴,穴深10~15cm,穴口寬15cm,每穴平栽2~3個根段,覆土10cm,澆水。華北地區3月中旬、東北地區4月中旬栽培,30天左右陸續出苗。
分株繁殖
在植株枯萎后或在春季萌動前,將根莖及根從株叢中挖出進行移栽。藥用價值
性味
甘苦,涼。
①《陜西中草藥》:"味淡澀,性涼,有小毒。"
②《新疆中草藥手冊》:"味甘苦,性平,有小毒。"
歸經
歸肝經。
功能主治取干燥羅布麻根(切碎)5錢(約16克),加水3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時后用文火煎1小時,冷卻過濾,得濾液約200毫升,加入尼泊金酯少許,即制成80%的煎劑。凡Ⅱ度或Ⅲ度充血性心衰病人入院后給煎劑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心率減至70~80次/分時,改為維持量,每日1次,每次50毫升左右。觀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50例,于用藥后3~5天開始分析強心效果,結果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心率減慢至正常范圍)31例,有效(癥狀、體征有一定改善,心率減慢但未至正常)16例,無效3例。
多致病人服藥后在3天內心率逐漸降至80次以下,最快的服藥2次后降至正常,最慢者5天降至正常。降至正常后,一般心衰的其它癥狀、體征也都明顯好轉或消失。此后即改用維持量。部分病人用藥后,在心電圖上呈現毛地黃效應樣改變,S-T段斜行下降,并與T波前段融合。副作用和毒性反應:主要是消化道方面,以惡心、腹瀉最多見;如能及時減量,反應可減輕或消失,反之則繼續發展而出現嘔吐。心臟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是心動過緩和期前收縮,及時停藥后可消失。
467 閱讀 21-09-04
772 閱讀 21-09-04
484 閱讀 21-09-04
736 閱讀 21-09-04
546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