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毛茛(學名:Ranunculus asiaticus)又稱芹菜花、波斯毛茛,昆明地區俗稱“洋牡丹”,是毛茛科花毛茛屬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花毛茛原產于地中海沿岸,法國、以色列等歐洲國家已廣泛種植,目前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對切花品種引種栽培,較適宜冬春季促成栽培,其花色鮮艷豐富,花瓣五至數十枚,花徑6~9cm,花有紅、白、橙等色,并有單瓣及重瓣之分。深受消費者喜愛,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
根莖
花毛茛的株姿玲瓏秀美,花色豐富艷麗,為多年宿根草本花卉。
株高20厘米~40厘米,塊根紡錘形,常數個聚生于根頸部;莖單生,或少數分枝,有毛;基生葉闊卵形,具長柄,莖生葉無柄,為2回3出羽狀復葉;花單生或數朵頂生,花徑3厘米~4厘米。
地下具紡綞狀小塊根,長約2厘米,直徑1厘米。地上株叢高約30厘米,莖長纖細而直立,分枝少,具剛毛。根生葉具長柄,橢圓形,多為三出葉,有粗鈍鋸齒。
葉
花毛茛的莖生葉近無柄,羽狀細裂,裂片5枚至6枚,葉緣也有鈍鋸齒。
花
花毛茛為單花著生枝頂,或自葉腋間抽生出很長的花梗,花冠豐圓,花瓣平展,每輪8枚,錯落疊層,花徑3厘米至4厘米或更大,常數個聚生于根頸部。春季抽生地上莖,單生或少數分枝。莖生葉無葉柄,基生葉有長柄,形似芹菜。每一花莛有花1~4朵,花毛茛有盆栽種和切花種之分。有重瓣、半重瓣,花色豐富,有白、黃、紅、水紅、大紅、橙、紫和褐色等多種顏色。
花毛茛的花期4月~5月。
花毛茛喜涼爽及半陰環境,忌炎熱,適宜的生長溫度白天20℃左右,夜間7~10℃,既怕濕又怕旱,宜種植于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偏堿性土壤。6月后塊根進入休眠期。花毛茛原產于以土耳其為中心的亞洲西部和歐洲東南部,性喜氣候溫和、空氣清新濕潤、生長環境疏蔭,不耐嚴寒冷凍,更怕酷暑烈日。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夏季進入休眠狀態。盆栽要求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通透性能強的沙質培養土。
花毛茛耐蔭植物喜涼爽及半陰環境,忌炎熱,適宜的生長溫度白天20℃左右,夜間7至10℃,既怕濕又怕旱,宜種植于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偏堿性土壤。6月后塊根進入休眠期。
留種采種
為采集優良種子,要根據選種目標的要求,確定采種母株,標明記號,加強管理。花開時,再進行花朵間或植株間的人工輔助授粉。在雄蕊花粉散開時,用毛筆蘸花粉向其他花朵的雌蕊柱頭上涂抹,當授粉花花瓣脫落,結成由種子緊密排列而成的青色聚合果時,摘去其余花朵和花蕾,使營養集中供應種子生長發育。同時,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使花毛茛健壯生長,制造更多的營養輸送給果穗,長出充實飽滿的種子。6月花毛茛地上部分枝葉枯黃,聚合果由青變黃,種子發育成熟時,采摘下聚合果,曬干后裝入紙袋,置于通風干燥處貯藏到秋季播種。
低溫催芽
花毛茛正常播種期為秋季,宜在溫度降到20℃以下的10月播種。但不同年份溫度相差較大,發芽時間長短不一。如能控制種子發芽適溫在10℃至15℃,約20天發芽。早播,溫度高于20℃不發芽,直至下降到發芽溫度,播后發芽所需時間長;晚播,越冬前營養生長量不足,翌春開花小;播種太晚,溫度低于5℃也不能發芽,直至翌年2月份,溫度升高后發芽。生產中為了延長營養生長期,培育優質的花毛茛,可提前到8月中、下旬播種。此時氣溫高,不利于種子發芽,需經低溫催芽處理。即將種子用紗布包好,放入冷水中浸種24小時后,置于8℃至10℃的恒溫箱或冰箱保鮮柜內,每天早晚取出,用冷水沖洗后,甩干余水,保持種子濕潤。約10天,種子萌動露白后,立即播種。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高山育苗。
整地育苗
苗床宜選擇通風透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忌在低洼積澇粘土處栽種。整地時,每平方米苗床施腐熟有機肥25千克、氮磷鉀復合肥0.15千克、50%多菌靈原粉8克、3%呋喃丹顆粒劑20克,以防病蟲為害。隨即深翻20厘米,混勻后做成1米寬、20厘米高的苗床,碎土、耙細、整平床面后,用細眼噴壺澆一遍透水,待畦面明水滲完,將萌動的花毛茛種子均勻撒播在苗床上,床面上覆蓋一層約0.5厘米厚的過篩細土,再蓋雙層遮陽網降溫保濕。
花苗出齊后,如溫度高需搭弓棚蓋一層遮陽網,天氣轉涼,再去掉遮陽網,逐步增加光照,直至在全光照條件下養護。當兩片盾形子葉老熟或長出真葉后,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防病;同時,向葉面噴施0.05%的尿素和KH2PO4混合液,每周一次,促進幼苗茁壯生長。
移栽定植
當幼苗長出4至5片真葉時,即可分苗移栽上盆或定植到塑料大棚的苗床內,栽植用土同播種用土。起苗時,用花鏟依次掘起幼苗,盡量多帶宿土,減少對根系的傷害。為培育優質盆花,增大冠徑,每盆栽花苗3至5株;苗床地栽,可3至5株花苗為一叢,叢行距為20至25厘米。移苗后及時澆定根水,讓根系與土壤密接,并加蓋遮陽網,以利緩苗,成活后在全光照下養護。
栽后管理
1.苗期管理苗期如光照過強,溫度高,可搭遮陽網降溫。為防止幼苗徒長,以白天溫度低于15℃,夜間溫度為5℃至8℃,溫差小于10℃時生長最好。溫度長期持續在20℃以上時,會使葉片黃化。冬季氣溫降至5℃時,應采取防寒措施,加蓋塑料薄膜保溫。晴天中午溫度升高,要注意通風降溫,合理利用日光,將大棚溫度控制在5℃至10℃,讓幼苗一直處于生長狀態。苗期要控制澆水,不干不澆,土壤太濕易造成幼根腐爛。澆水時盡量慢澆,防止水流過快沖出幼根或沖走基質。每隔10至15天,結合澆水澆施0.1%的尿素和KH2PO4混合液或追施0.3%的液態復合肥一次。
2.花前管理從幼苗長出約10片基生葉至植株抽生直立莖,形成花蕾前為花前管理,即營養生長期。為保證植株的營養生長,土壤不能缺水,否則植株生長矮小、分蘗少、根系不發達,影響花芽形成;但土壤過濕易爛根和發生病害,造成植株生長不良。
隨著基生葉增多,株叢增大,每10天施一次氮、磷、鉀比例為3:2:2的復合肥水溶液,并逐漸增加施肥的濃度和次數。春季溫度適宜,花毛茛生長旺盛并抽生直立莖,應增大肥水的補充,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周施1次稀薄餅肥液或復合肥,適當噴施1至2次以磷、鉀為主的葉面肥,直至現蕾。
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適時拉開盆距,摘除黃葉和病殘葉,防止植株密度過大,造成徒長和通風不良。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定期噴灑廣譜殺菌劑滅菌;隨時監控斑潛蠅、蚜蟲等蟲害的發生。以防為主,將病蟲害殺滅在發生初期。
3.花期管理植株從花蕾形成、發育至開花這一段時間為花期。在花蕾形成和發育過程中,需肥量大,應每隔7至10天施稀薄餅肥液加0.2%的KH2PO4溶液一次。
為使花莖充實,防止受風折斷和倒伏,現蕾前要增加鉀肥的用量,每隔10天施一次草木灰浸出液(10千克清水加1千克草木灰浸泡一周),取上清液兌水50%追施根部,連施二次。為集中養分促使花大,現蕾初期應進行疏蕾,每株選3至5個健壯花蕾,其余全部摘除。為降低花毛茛高度,使株形更美,提高觀賞價值,在花莖抽發初期至花蕾長出葉叢前,用0.2%至0.4%的B-9(比久)對莖頂與葉面噴灑,每10天一次,共進行2至3次,可促使植株矮化。或在現蕾時噴一次15%多效唑粉劑水溶液,現蕾早晚應分批噴,噴時不可重復。
花期澆水要適量均衡,保持土壤濕潤,缺水將影響開花,致使花期短、色彩不艷,葉片黃化。開花時遇高溫強光的天氣,及時遮陰,通風降溫,防止葉片變黃。如溫度保持在15℃至18℃,及時剪掉開敗的殘花,花期可長達1至2個月。
4.花后管理花謝后至地上部莖葉逐漸枯黃,種子發育成熟,地下塊根增大,進入休眠,為花后生長期。對不留種的植株,當花瓣脫落后,應及時剪掉殘花、摘去幼果穗。適時澆水,追施1至2次以磷、鉀為主的液肥。定期噴灑藥劑,防治病蟲害,尤其是要預防斑潛蠅的危害。
充分利用從花謝后到枝葉枯黃這段時間,使花毛茛正常生長,制造更多的營養輸送給地下塊根,促其增大,發育充實飽滿。入夏后溫度升高,要停止施肥和澆水,當枝葉完全枯黃時,選擇連續2至3天晴天采收塊根,為避免損傷,要小心細致逐個挖取。塊根采后經沖洗、殺菌消毒、晾干后,再貯藏至秋季栽種。
提前開花
待苗長出3片~4片葉子時,再移栽于口徑16厘米的花盆中,盆土可用腐葉土40%、菜園土30%、粗砂25%、草木灰5%配制而成。栽后澆透水置于半蔭的環境下正常管理。“霜降”以后,天氣漸冷,在北方應把它移入低溫溫室中(或室內陽臺上),溫度保持在10~20℃,最高不超過30℃,若溫度過高,葉片變黃,塊根容易腐爛。
花毛茛是喜肥的花卉,在栽培過程中應勤追肥。每隔一周追一次肥,最好用有機肥與無機肥交替施肥。即第一次用稀薄雞豬糞浸出液,第二次追肥則用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第三次再用有機肥料,如此交替追肥,則大大地促使花蕾分化。當現蕾初期恰好趕在春節前半個月左右,那么,準能在春節期間鮮花怒放。若過早地現蕾,應將花盆移到低溫處(溫度7℃~10℃)進行控制。為使花朵增大,提高觀賞效果,在現蕾初期,每株只保留3個~5個健壯的花蕾,其余可以摘去。開花以后,也應及時把殘花剪掉,以利集中養分多開花。
分株繁殖,9~10月間將塊根帶根莖掰開,以3~4根為一株栽植,挖取地栽或脫盆母株,輕輕抖去泥土,覆土不宜過深,埋入塊根即可。于秋季露地播種,溫度不宜超過20℃,在10℃左右約20天便可發芽。小苗移栽后,轉至冷床或塑料大棚內培養,翌年初春即能開花。
花毛茛也可播種繁殖,但變異性較大。
花后隨時剪
去殘花,再施1次至2次液順其自然生長態勢,每3個至4個小塊根一組,同時注意必須上端帶一部分根頸掰開。上內徑15厘米至20厘米花盆定植,每盆可栽1組至2組塊根,上盆覆土要淺,以剛蓋住根頸為度,然后澆透水放疏蔭處,秋末入低溫室繼續養護,3月間即可開花。
種子采收
為采集優質種子,要選好留種母株,并加強肥水管理。當其第一朵花花瓣脫落,結成由瘦果緊密排列而成的青色聚合果時,摘去其余花朵和花蕾,使營養集中,長出充實飽滿的種子。5至6月,花毛茛地上部分枝葉枯黃,聚合果由青變黃,種子已發育成熟,即可采下帶果梗的聚合果,曬干后裝入紙袋,置于干燥通風處貯藏到秋季播種。
塊根采收
1.采前管理花毛茛塊根在花芽分化前后已成雛形,但生長增大在開花后。此時如不留花種,應剪掉殘花摘去花蕾。適時澆水,追施1至2次以磷、鉀為主的液肥,使花毛茛生長健壯,制造更多的營養輸送給地下塊根,促進其增大,發育充實。及時噴灑藥劑,預防斑潛蠅的危害。
塊根貯藏
采后經處理晾干水分的塊根,要及時貯藏。如隨便堆放,不加任何保護措施,處于休眠狀態的塊根易遭受病蟲侵害或高溫高濕等不利條件的傷害而發霉腐爛變質,常用的貯藏方法有:
播種育苗
花毛茛種子適宜的發芽溫度是10℃至15℃,正常播種期為10月。但為了延長其生長期,可提前到9月上、中旬播種。將腐葉土、壤土、河沙各1份,經混勻、過篩、高溫消毒后備用。為便于管理,常用播種箱播種。方法是:先用碎瓦片蓋好箱底排水孔,再墊1至2厘米厚的粗沙,然后填加配制好的播種土,直至距箱口2至3厘米處,用木板刮平、壓實。將花毛茛聚合果上的種子摘下,撒播在播種土上。播后用細土覆蓋,覆土厚度以不見種子為準。用木板輕輕壓實,然后放入盛水容器中(或放入事先挖好的地槽內,向槽內放水),使水從箱底滲入箱內,浸濕土壤。注意浸箱時水位不可高于箱土表層,以免沖散種子。用遮陽網蓋好箱口,放在通風、陰涼、遮雨處,保持土壤濕潤,溫度在10℃至15℃條件下,種子兩周即可發芽。10月份花苗出齊后,將播種箱移到陽光下,天氣轉涼時去掉遮陽網,覆蓋塑料薄膜進行防寒保護。
幼苗管理
出苗后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可防止猝倒病的發生。同時,葉面噴施0.05%的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促進生長。當長出2至3片真葉時,即可進行移栽。3至5株花苗為一叢,進行盆栽或苗床地栽,地栽叢行距為10厘米×15厘米。移苗后及時澆定根水,并加蓋遮陽網,以后每隔15天,結合澆水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肥料1000倍稀釋液澆灌。冬季移入大棚,溫度保持在10℃至20℃。翌春,隨著氣溫升高,要加蓋遮陽網,并加強肥水管理,大約3月即可現蕾。分株繁殖
分株在9~10月進行,將塊根帶根莖掰開栽植。播種繁殖變異大,常用于育種及大量繁殖。播后30~40天萌發,氣溫降至5攝氏度時需防寒。翌年幼苗長出3片真葉時移栽,保持濕潤,每7天追肥一次。及時將早現花蕾摘除,以促進幼苗生長。花毛茛從播種至翌年夏季休眠,即完成了實生苗階段,以后即可用塊根繁殖。于9月初栽植,地栽株行距均為20cm。盆栽用18~20cm直徑陶盆,選用混合肥土。自11月份開始,每10天施稀薄液肥1次,翌年2月起每7天施肥一次,并增加肥料濃度。現蕾初期每株選留3~5個健壯花蕾,其余全部摘除,以使營養集中。采用促成栽培,年底即能開花。其方法是將球根埋于濕潤的鋸木屑中,在8C~10C的低溫條件下處理30~40天,于夏季打破休眠,然后于9月下旬~10月上旬種植,冬季溫度保持10C左右即可。
盆栽時,如噴布0.2%~0.4%的B9可促使植株矮化,一般噴二次,第一次在剛開始吐葉時,第二次在花蕾有豆粒大小時進行。采用實生苗栽培,雖然秋季播種,翌年春天能開花,但第一年的實生苗,花瓣少,花徑小,觀賞價值較低。一般切花、盆花以及用作花壇栽培的,都選用一年生實生苗球根種植。
病害防治
種前用溫水先浸泡塊根2~3小時有利于發芽。地栽選擇陽光充足、通風好的場所,生長旺盛期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忌積水,否則易導致黃葉;花前應薄肥勤施,花后再施肥1次。夏季高溫季節,植株進入休眠,可將塊根挖起,與沙混合后,放通風干燥處保持稍干貯藏,至秋季栽培。生長期如果高溫高濕,容易引起植株徒長、黃葉和莖基病腐。主要蟲害有根蛆、潛葉蠅,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根腐病用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
灰霉病
灰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由灰葡萄球菌侵染所致。為害花毛茛的葉、葉柄、莖、花及根系等整個植株。發病初期,先在近地面葉片的葉緣出現暗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大蔓延至葉柄、花梗、花,并使病部變成褐色或灰褐色,受害組織呈軟腐狀壞死。后期發病嚴重,且在潮濕條件下,患病部位產生分生孢子,長出灰色霉層,植株枯萎死亡。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環境條件適宜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棚室霧滴在植株間傳播。陰雨綿綿,澆水過多,或大棚霧氣大時利于發病。施氮肥過多,通風透光差,土壤排水不良,生長衰弱或多年連作等,發病嚴重。如遇連陰低溫,天氣轉晴,溫度升高時,灰霉病也易爆發。
防治方法:
① 花毛莨栽植前施足底肥,做好土壤和塊根消毒,實行輪作。
② 加強栽培管理,保證通風透光良好,避免濕度過大。減少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③ 及時摘除有病枝葉、帶病花蕾和清除殘枝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菌源,減少病菌擴散。
④ 發病初期,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向病部和土壤表面噴灑,每隔10d(天)左右一次,連噴2?3次進行防治,即可控制病害發生。
白絹病
白絹病是由一種小菌核的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侵害植株的莖基部。發病初期,在莖基部產生水漬狀淡褐色不規則的病斑,隨后在病部產生白色絹狀菌絲,逐漸纏繞成菜籽狀菌核。初為白色,后為黃褐色至褐色。發病嚴重時,莖基部腐爛壞死,地上部與地下部分離,水分無法上升,枝葉枯萎,植株死亡。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年,條件適宜菌核萌發成菌絲,在土中從病株向健株蔓延。同時子囊孢子成熟后,借風雨傳播,接觸到寄主后侵入危害。20℃左右的溫度、85%以上的空氣相對濕度有利于病菌蔓延。種植過密、通風透光條件差、連作、黏性土壤或排水不良等情況下,病情將加重。
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管理,注意通風透光,適當控制澆水,避免土壤過濕。生產場地或種植土壤應輪作、消毒。2.及時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燒毀。同時挖除病株周圍的土壤,在病穴四周撒40%五氯硝基苯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和澆灌根際土壤,以控制病情發展。3.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井岡霉素1000倍液噴霧澆灌植株的莖基部及周圍土壤,可以減輕病情。
青霉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塊根貯藏期,生長期也時有發生。染病塊根呈暗褐色或黑色。發病嚴重時,貯藏塊根表面覆蓋大量青霉菌的分生孢子,易感染健康塊根。帶病塊根栽植后,濕度大時腐爛加快,并在栽種塊根的土壤表面生有大量菌絲,土壤內塊根組織呈腐爛狀。若塊根采收時受到損傷或在通風不良、空氣濕度大的地方貯存塊根容易發生青霉病,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1.在采收、貯藏、分株繁殖等過程中,盡量減少損傷,保護塊根完好,貯藏前塊根要徹底消毒。2.貯藏過程中,注意調節貯藏場所的溫度,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經常檢查,發現被青霉菌感染的塊根,及時挑除燒毀或深埋。另外,還須取出相鄰的塊根,消毒晾干后再貯藏,以防青霉菌傳染健康塊根。3.種植前嚴格剔除帶有病菌孢子、機械損傷和蟲咬傷的塊根,再用75%甲托布津800或1000倍液浸泡10至15分鐘,晾干后再種,減少病害發生的可能性。
病毒病
病原為毛茛斑駁病毒或黃瓜花葉病毒。受害癥狀表現為葉片皺縮不平,呈現花葉、褪綠斑狀或葉片萎縮變小、變厚。葉緣向葉面或葉背翻卷,葉柄變短,呈叢生狀。受害花朵扭曲畸形,變小不能開花。危害嚴重時,病株明顯矮化、萎縮死亡。病毒常寄生在塊根或種子上,生產中用帶毒種子播種或塊根栽植,長出的幼苗發病率較高。另外,病毒也可能是生長期由蚜蟲、斑潛蠅、潛葉蠅傳播到花毛茛上,引發病毒病。苗床播種過密或盆花生長期盆距過小,植株間也會相互傳染病害。
防治方法:
1.加強植物檢疫,防止帶毒種子、塊根、植株傳入無病區。
2.及時拔除病毒株,集中燒毀,減少傳播。
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澆水,注意通風透光,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
4.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殺滅蚜蟲、潛葉蠅、斑潛蠅等傳毒昆蟲。
5.發病初期,用68%病毒可濕性粉劑800或1000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7.5%克毒靈水劑800倍液噴灑防治。
根腐病
植株生長期間,如果土壤黏重、堿性大,或者遇有低溫,土壤內水分過多且持續時間過長等不良條件,易引發病菌,植株感染根腐病,導致根系腐爛,變成黑褐色或黑色,地上莖葉逐漸萎蔫變黃,植株枯死。另外,在塊根收獲時土壤濕度過大或土壤板結、采挖時造成機械損傷、貯藏的塊根表面水分未干、堆放過厚、通風不良以及塊根種植消毒不徹底等情況,也易使塊根發病。發病部位內部組織由白色變為灰色,外表皮布滿菌絲層,塊根逐漸腐爛。
防治方法:
1.貯藏時,為防止塊根腐爛,嚴格剔除帶病塊根后,再放入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至30分鐘后撈出,待塊根晾干后貯藏,并注意貯藏場所的通風降濕。
2.種植前培養土和塊根要徹底消毒,并適當淺栽。生長期間加強養護管理,注意排水,增加光照,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毀。
3.發病初期用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苯萊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盆栽花毛茛可立即換盆,更換基質,控制病害擴展。
蟲害防治
斑潛蠅
發生較為普遍,主要危害時期為2~4月。幼蟲蛀食葉內組織,形成蛇形白色潛道,其排泄物為黑色連續線狀產于游道中,成蟲產卵取食造成圓形傷斑。使植物組織的葉綠體遭到破壞,降低光合作用,也為病茼入侵和孽生提供途徑和場所,蟲體的活動還傳播多種病毒病害,給花毛茛的栽培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防治方法:必須采取綜合防治,以防為主,全面監控蟲害的發生。防治時可采用黃板粘滅和藥劑殺滅,在初發期或羽化雌蠅高發期后20d左右,及時交替輪換用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0%樂斯本2000倍液、25%斑潛凈乳油1500倍液,每隔10d噴藥1次,連噴3次。
蚜蟲和白粉虱
發生初期用1.8%阿雛菌素乳油3500倍液、或50%抗蚜威、20%滅掃利乳油、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
花毛茛原產于地中海沿岸,法國、以色列等歐洲國家已廣泛種植,目前世界各國均有栽培。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對切花品種引種栽培,較適宜昆明地區冬春季促成栽培,其花色鮮艷豐富,產量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
花毛茛有盆栽種和切花種之分,通常矮生或中等高度的用于園林花壇、花帶,和家庭盆栽。
切花種專門生產切花,做室內瓶插。
觀賞價值
觀花,春品種較多,花色有黃、紅、白、粉、橙等色,鮮艷奪目。花毛茛的株形低矮,色澤艷麗,花莖挺立,花形優美而獨特;花朵碩大,靚麗多姿;花瓣緊湊、多瓣重疊;花色豐富、光潔艷麗。
花毛茛的賞花期30天~40天,獨具風格,別有情趣,是春季盆栽觀賞、布置露地花壇及花境、點綴草坪和用于鮮切花生產的理想花卉,是一種蔽蔭環境下優良的美化材料,故適合栽植于樹叢下或建筑物的北側,深受消費者歡迎。花毛茛是一新興花卉,經濟效益顯著,其在國內發展很快,但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6月13日生日花:毛茛
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圣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于教會在紀念圣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而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圣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和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毛茛是一種對鳳草科的多年生野花。所紀念的人物是公元13世紀的法蘭西斯科教會修士---圣安索尼。他每次在宣揚基督教義或傳福音時,總會吸引眾多信徒聆聽。
花毛茛花語:受歡迎
公元13世紀的修士圣安索尼之花
公元13世紀的法蘭西斯科教會修士——圣安索尼,每每在宣揚基督教義及傳福音的時候,總會吸引大批信徒前往聆聽,他也因此而聲名大噪。花毛茛的花語就是“受歡迎”。受到祝福的壽星,個性隨和、健談、廣受周遭人的仰慕、喜愛及支持。只是,正因為廣結善緣,所以往往不易和人深交,即使對異性朋友亦是如此,所以要謹記朋友多然固然是好,但擁有能夠深入的知已則更為重要。
265 閱讀 21-09-04
578 閱讀 21-09-04
519 閱讀 21-09-04
488 閱讀 21-09-04
372 閱讀 21-09-04
524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