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8次關注 21-09-04
羽扇豆(學名:Lupinus micranthus Guss.)一年生草本,高可達70厘米。莖基部分枝,掌狀復葉,小葉披針型至倒披針型,葉質厚,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纖細,花梗甚短,萼二唇形,被硬毛,花冠藍色,旗瓣和龍骨瓣具白色斑紋。莢果長圓狀線形,種子卵形,扁平,斑紋,光滑。3-5月開花,4-7月結果。原產北美,多生長于沙地的溫帶地區。園藝栽培品種較多。羽扇豆俗稱魯冰花,花序挺拔、豐碩,花色艷麗多彩,有白、紅、藍、紫等變化,而且花期長,可用于片植或在帶狀花壇群體配植,同時也是切花生產的好材料。
一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莖上升或直立,基部分枝,全株被棕色或銹色硬毛。掌狀復葉,小葉5-8枚;葉柄遠長于小葉;托葉鉆形,長達1厘米,下半部與葉柄連生;小葉倒卵形、倒披針形至匙形,長15-70毫米,寬5-15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具短尖,基部漸狹,兩面均被硬毛。
總狀花序頂生,較短,長5-12厘米,長不超出復葉,花序軸纖細,下方的花互生,上方的花不規則輪生,花長10-14毫米;苞片鉆形,長3-4毫米,被毛;花梗甚短,長1-2毫米;萼二唇形,被硬毛,下唇長于上唇,下唇具3深裂片,上唇較淺,果期宿存;花冠藍色,旗瓣和龍骨瓣具白色斑紋。果序軸增粗,長仍不超出復葉;莢果長圓狀線形,長2.5-5厘米,寬0.8-1.2厘米,密被棕色硬毛,先端具下指的短喙,種子間節莢狀;有種子3-4粒。種子卵形,扁平,黃色,具棕色或紅色斑紋,光滑。花期3-5月,果期4-7月。
羽扇豆,較耐寒(- 5℃以上),喜氣候涼爽,陽光充足的地方,忌炎熱,略耐蔭,需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主根發達,須根少,不耐移植。根系發達,耐旱,最適宜砂性土壤,利用磷酸鹽中難溶性磷的能力也較強。多雨、易澇地區和其他植物難以生長的酸性土壤上仍能生長;但石灰性土壤或排水不良常致生長不良。可忍受 0℃的氣溫,但溫度低于-4℃時凍死;夏季酷熱也抑制生長。
原產地中海區域。生于沙質土壤。中國見于栽培。
播種繁殖于秋季進行,在21-30℃高溫下發芽整齊。羽扇豆生產中多以播種繁殖,春秋播均可,3月春播,但春播后生長期正值夏季,受高溫炎熱影響,可導致部分品種不開花或開花植株比例低、花穗短,觀賞效果差。自然條件下秋播較春播開花早且長勢好,9-10月中旬播種,花期翌年4-6月。72孔或128孔穴盤點播、覆蓋。育苗土宜疏松均勻、透氣保水,專用育苗土或是草炭土、珍珠巖混合使用為好。種子較大,普通或包衣處理,約40粒/克。發芽適溫25℃左右,保證介質濕潤,7-10天種子出土發芽,發芽率高。
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根莖處萌發枝條,剪成8-10cm,最好略帶一些根莖,扦插于冷床。夏季炎熱多雨地區,羽扇豆常不能越夏而死亡,故可作二年生栽培,宜早春栽植于栽培地,株距40cm,早栽早發棵,開花結籽較早。入夏前結實后地上部分枯萎,秋季再萌發新株,或于枯萎前采收種子。華北需保護越冬。
移苗定植
涼爽,陽光充足,忌炎熱,稍耐陰。深根性,少有根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酸性沙壤土質(pH值5.5),中性及微堿性土壤植株生長不良。羽扇豆苗期30至35天,待真葉完全展開后移苗分栽。羽扇豆根系發達,移苗時保留原土,以利于緩苗。
在定植以前視長勢情況應進行1至2次的換盆,盆缽的選用最好為高桶盆,以滿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長需求,確定合理的種植擺放密度。針對秋播種植,越冬時應做相應的防寒措施,溫度宜在5℃以上,避免葉片受凍害,影響前期的營養生長和觀賞效果。
土壤酸堿度的調節,依據羽扇豆的生長習性,栽培過程中控制和調節栽培基質的酸堿度(pH值)對于羽扇豆正常的生長和開花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較簡便有效的調節方法是對栽培基質施用硫磺粉。由于硫磺在基質中需一定時間的分解(約40天以上)才能起到調節作用,因此施用應盡早進行,一般在移苗后2至3片真葉出現時開始,施用量視栽培基質原有酸堿度而定。另外,硫酸亞鐵、硫酸鋁等酸性肥料雖具有短期內降低 pH值的效果,但過高的鹽離子濃度會對植物根系造成毒害,生產中要少用。
羽扇豆葉斑病病斑褐色至黑色,危害葉片及莖的生長,導致葉片早期枯死,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效果良好。
癥狀:葉上發病,初生褐色小斑點,后形成直徑5-14毫米的病斑。病斑融合為不規則形褐色病斑,枯死。多在夏、秋季節發病。葉柄、莖、花瓣有時也可發病。
病原分生孢子圓形或紡錘形,隔膜4-5個,隔膜處縊縮,兩端細胞色淡,中間細胞色濃,大小為64-80×16-16.5微米。傳染途徑以受害莖葉及帶菌種子越冬。
白粉病
羽扇豆白粉病的病原菌為蓼白粉菌。栽培管理
注意剪除過密和枯黃枝條,使其通風透光;冬季溫室內不能溫度過低;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質土壤種植;合理施肥,增強生長勢,提高抗病性。
消滅菌源
在病害發生輕時,及時清除病葉。在出入溫室和房屋時,要嚴格檢查,發現病葉及時燒毀,避免成為侵染源。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農抗120或抗菌BO-10乳劑100倍液,或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或75%十三嗎啉乳劑 1000倍液, 10天噴1次,連噴幾次可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尤其對托市津、粉銹寧藥劑有抗性的白粉病其效果更好。對于一些新產品藥劑,應詳見說明書或先進行一些小的防治試用,然后再大面積使用。
銹病
羽扇豆銹病病原為羽扇豆單孢銹菌,多在葉下面產生銹褐色粉末狀孢子堆。夏孢 子堆主要生于葉上面,橢圓形,排成線狀,淡褐色,有側絲。夏孢子橢圓形,單孢,淡褐色,有細刺,有8-10個分散的芽孔,大小19-26微米×21-32微米。冬孢子堆主要生于葉下面,長形,排成長線狀,不突破表皮,有深色側絲。冬孢子長棒形,雙孢,上端截形或錐形,下部較細,栗褐色,大小18-34微米×35-64微米,柄短,有色。
基腐病
癥狀:病菌主要是侵染幼苗根莖部,致病部變黑或縊縮,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霉狀物,植株染病后,數天內即見葉萎蔫、干枯,繼而造成整株死亡。 病原稱立枯絲核病,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經濟
莖葉主要用于青飼和放牧,也制作優良青貯,為豬和乳牛良好的飼料。種子是含蛋白很高的精飼料,并用作綠肥和覆蓋作物,也是蜜源和觀賞植物。
觀賞
適宜布置花壇、花境或在草坡中叢植,亦可盆栽或作切花。羽扇豆的花語:苦澀
5世紀卡爾塔哥的主教圣歐格尼斯之花.
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圣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于教會在紀念圣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而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圣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羽扇豆就是被選來祭祀5世紀卡爾塔哥的主教──圣歐格尼斯的芯花朵。它是一種豆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產在地中海。羽扇豆多半生長在其它植物無法生存的砂質地。
羽扇豆因其根系具有固肥的機能,在中國臺灣地區的茶園中廣泛種植,被臺灣當地人形象地稱為“母親花”。但臺灣對羽扇豆采用了音譯的名字“魯冰花”。
“Lupin”在希臘文里是“悲苦”的意思。羽扇豆的種子苦澀異常含在嘴里,令人皺眉,看起似乎很痛苦的樣子。因此它的花語是“苦澀”。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老是被認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喜歡實話實說,不懂得看場合。這種直腸子個性,最好改一改,否則會吃悶虧的。
253 閱讀 21-09-04
517 閱讀 21-09-04
506 閱讀 21-09-04
498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