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藥檳榔,叢生常綠小喬木。間以灰白色環斑,頂上有一短鞘形成的莖管。雌雄同株,單性花,果實橄欖形,熟時橙色或赭石色。既是庭園、別墅綠化美化的珍貴樹種,更是會議室、展廳、賓館、酒店等豪華建筑物廳堂裝飾的主要觀葉植物。
莖叢生,高3-4米或更高,直徑2.5-4厘米,具明顯的環狀葉痕。葉羽狀全裂,長1米或更長,約17對羽片,頂端1對合生,羽片長35-60厘米或更長,寬4.5-6.5厘米,具2-6條肋脈,下部和中部的羽片披針形,鐮刀狀漸尖,上部及頂端羽片較短而稍鈍,具齒裂;葉柄長10厘米或更長。佛焰苞1個,革質,壓扁,光滑,長30厘米或更長,開花后脫落。花序和花與檳榔相似,但雄花更小,只有3枚雄蕊。果實比檳榔小,卵狀紡錘形,長3.5厘米,直徑1.5厘米,頂端變狹,具小乳頭狀突起,果熟時由黃色變為深紅色。種子橢圓形至倒卵球形,長1.5-1.8厘米,直徑1-1.2厘米,胚乳嚼爛狀,幾無澀味,胚基生。果期8-9月。
喜溫暖、濕潤和背風、半蔭蔽的環境。不耐寒,小苗期易受凍害。耐陰性很強,無論是幼苗或成樹都應在樹陰下栽培。抗寒性比較弱,但全隨著樹的成長而不斷提高。4年齡植株通常高1.5~2米,能忍受4℃的低溫。晚秋應避開北風的侵襲,宜放在南向的地方。
光合特性
三藥檳榔為熱帶觀葉植物材料,研究其光合特性以及夏季溫室不完全遮蔭的影響。產印度、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等亞洲熱帶地區。中國臺灣、廣東(廣州)、云南等省區有栽培。
繁殖方法
繁殖采用播種或分株法。新鮮種子發芽率高,采下的種子最好立即播種。由于果殼較厚而堅硬,播前應先混濕砂催芽,待芽顯露后再點播于苗床。當幼苗高10~15cm時,可在氣溫20℃以上時進行移植,4年后可上盆或栽種于景區或庭園。
分株宜在4~6月,日平均氣溫25℃以上時進行。幼苗用小盆栽培,2~3m高的植株應選用較大容器。在定植的1~2個月內,每天需早晚澆水并噴灑葉片,新葉抽出后可逐步減少澆水次數。若要入秋后移植,最好能提早進行環溝截根,一個月后再移,這樣更易成活。
管理養護
三藥檳榔根須稍具肉質,栽培土可用4份腐葉土、3份林下酸性土、3份砂壤土混合配制,上盆時再加入腐熟畜禽糞和鋸末充分拌勻。上盆植株宜置于林蔭下培育,除經常澆水外,還經常給葉面噴水。以免蒸騰失水,不致造成葉片萎蔫下垂或落葉。約1~2個月,待根部恢復正常吸水開始抽出新芽后,可移置室內培育或觀賞。無論是何種齡級的苗木,都應經常澆水,以免葉片枯黃。晚秋宜放在向陽處,避免寒風侵襲和發生凍害。生長期內應定期施以腐熟的豆餅肥,以保證植株旺盛生長對養分的需要,同時每半個月澆一次0.2%的復合液肥,以促進根莖處不斷萌發蘗芽,擴大叢生株體,提高觀賞效果。
養護要點
溫度和光照
水分和肥料
三藥檳榔性耐干旱,生長期澆水,應見干見濕,尤其是秋冬季節氣溫較低時應減少澆水。但夏季高溫時節,水量不可缺少,除早晨澆足水外,傍晚還須觀察盆土,若干即要補充水分,中午高溫時,還須向三藥檳榔枝葉及地面噴些水,以起到防暑降溫作用。三藥檳榔生長期,月施液肥1~2次,肥料以磷鉀為主,肥水比例20%~30%,若保持用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施葉片,其花開得最艷。冬季停止施肥。病害防治
三藥檳榔主要有吹綿介和潰瘍病害。吹綿介主要寄生于三藥檳榔的花叢,可用氧化樂果2000倍殺滅,10分后立即用清水沖洗噴藥部,以免莖葉潰爛。
它形似翠竹,姿態優雅,宜布置庭院或分盆栽;樹形美麗,宜叢植點綴于草地上。缺點不甚耐寒。
402 閱讀 21-09-04
424 閱讀 21-09-04
577 閱讀 21-09-04
430 閱讀 21-09-04
485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