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爪梨,學名枳椇,又叫拐椒、拐棗、林琴、萬字梨、萬壽果、萬韋果、金鉤子、雞距子、木蜜、梨棗、結肉子、枸等,屬鼠李科,枳屬木本植物。落葉喬木,高達20米多;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后脫落。
枝干
雞爪梨為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后脫落。
葉
雞爪梨的葉片橢圓狀卵形、寬卵形或心狀卵形,長8—16厘米,寬6—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常不對稱,邊緣有細鋸齒,表面無毛,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
花
雞爪梨為兩義式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小,黃綠色,直徑約4.5毫米;花瓣扁圓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
雞爪梨的花期6月。
果
雞爪梨的果柄肉質,扭曲,紅褐色;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果實形態似萬字符“卍”,故稱萬壽果。
雞爪梨的果期8—10月。
雞爪梨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但不耐空氣過于干燥,喜陽光充足,潮濕環境,生長適溫20-30℃,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堿性地均能生長,適應性較強。
雞爪梨為陽性樹種,生向陽山坡、山谷、溝邊及路旁或栽培。
種子繁殖
種子需砂藏90d后再播。春季條播,行距30cm,溝深2-3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后稍加鎮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當苗高35-40cm時,按行株距400cm×300cm挖穴種植,每穴栽1株。
田間管理
移栽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每年春、秋季各追施廄肥、堆肥等1次。冬季剪去陰枝、弱枝。促進樹平直立粗壯。
繁育栽培
播種繁殖為主要繁殖方式,也可扦插和分蘗。
俅江枳椇(變種)(東北林學院植物研究室匯刊)拐棗(西藏察隅)
此變種的葉形、鋸齒及花序等性狀與原變種相同,僅以果實被疏柔毛,花柱下部被疏 柔毛相區別。花期6-7月,果期9-10月。[3]
產云南西北部至南部(俅江、貢山、景洪、勐海、西疇、富寧、屏邊)、西藏東南部(察隅)。生于山谷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海拔650-1800米。模式標本采自云南俅江。[3]
胡先骕等發表此種時,認為“該種葉較小,下面密被絨毛,邊緣具細鋸齒;花序和果被疏柔毛”與H.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有明顯的不同。我們檢查了該種的模式標本(俞德俊20470),發現該種葉形鋸齒及花序等與枳椇H. acerba Lindl.無顯著的區別,同時在分布上也常交叉,因此,將其重新組合作為本種的一個變種較為適宜。
雞爪梨產甘肅、陜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
雞爪梨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開曠地、山坡林緣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
雞爪梨在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雞爪梨的樹干挺直,枝葉秀美,花淡黃綠色,果梗肥厚扭曲,是良好的園林綠化和觀賞樹種,用作庭蔭樹、行道樹和草坪點綴樹種較為適宜,果梗可生食亦具藥用價值,木材材質良好。
雞爪梨的木材細致堅硬,為建筑和制細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果序軸肥厚、含豐富的糖,可生食、釀酒、熬糖,民間常用以浸制“拐棗酒”,能治風濕。種子為清涼利尿藥,能解酒毒,適用于熱病消渴、酒醉、煩渴、嘔吐、發熱等癥。
文獻記載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為鼠李科、枳椇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以上,干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的縱裂,小枝紅褐色,嫩枝有毛,單葉互生,葉片卵形,長5-7cm,寬4-11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緣具不整齊淺鈍鋸齒,兩面無毛,基脈三出不達齒端,葉柄紅褐色,長2-6cm,具腺體4-5,花兩性,腋生或頂生復聚傘花序,花淡黃綠色,萼、瓣、雄蕊均5枚, 雄蕊長于花瓣,花柱柱頭3淺裂。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徑6-10mm,褐色無毛,果梗肉質,肥厚扭曲,紅褐色,無毛,味甜可食,種子扁球形,每果3粒,暗褐色,有光澤,花期6月,果熟10月。
識別要點:本種又名拐棗。落葉小喬木,單葉互生,基脈三出不達齒端,葉柄紅褐色具4-5腺體,腋生或枯頂生復聚傘 ,花淡黃綠色,花瓣5數,漿果狀核果,近球形。果梗肉質,肥厚扭曲,味甜可食。
產地分布:為中國特產,主產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各省。華北地區的微酸性土壤和中性土壤。深根性樹種,萌芽力強,在適生地點生長迅速。
277 閱讀 21-09-04
449 閱讀 21-09-04
883 閱讀 21-09-04
436 閱讀 21-09-04
481 閱讀 21-09-04
572 閱讀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