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的簡介
【名稱】:雷公藤
【別名】:震龍根、蒸龍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黃藤、大茶葉、水莽、黃藤草、紅柴根、菜蟲藥、斷腸草、黃藤根、黃藥、水腦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紅紫根、黃臘藤、水莽草、紅藥、山砒霜、黃藤木。
【藥材類別】:藤木類
【性味】:苦、辛,涼。有大毒。
《湖南藥物志》:苦,大毒。
【歸經】:歸心、肝經。
【入藥部分】:為衛矛科落葉灌木雷公藤干燥根的木質部。
【產地和分布】:生于背陰多濕的山坡、山谷、溪邊灌木林中。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廣東、福建、臺灣等地。
【形態特征】:落葉蔓性灌木,長達3m。小枝棕紅色,有4-6棱,密生瘤狀皮孔及銹色短毛。單葉互生,亞革質;葉柄長約5mm;葉片橢圓形或寬卵形,長4-9cm,寬3-6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光滑,下面淡綠色,主、側脈在上表面均稍突出,脈上疏生銹褐色柔毛。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7cm,被銹色毛。花雜性,白綠色,直徑達5mm;萼為5淺裂;花瓣5,橢圓形;雄蕊5,花絲近基部較寬,著生在杯狀花盤邊緣;花柱短,柱頭6淺裂;子房上位,三棱狀。蒴果具3片膜質翅,長圓形,長達14mm,寬約13mm,翅上有斜生側脈。種子1,細柱狀,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雷公藤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去皮根木質部分15-25g;帶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也可制成糖漿、浸膏片等。巖研粉裝膠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或;或制成酊劑、軟膏涂擦。
雷公藤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紅斑狼瘡;口眼干燥綜合征;白塞病;濕疹;銀屑病;麻風病;疥瘡;頑癬。用于風濕頑痹,疔瘡腫毒,腰帶瘡,麻風,頑癬。
《湖南藥物志》:殺蟲,消炎,解毒。
(《中國藥用植物志》):“舒筋活血,祛風除濕。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
雷公藤的附方
①治風濕關節炎:雷公藤根、葉,搗爛外敷,半小時后即去,否則起泡。(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皮膚發癢:雷公藤葉,搗爛,搽敷。(《湖南藥物志》)
③治腰帶瘡:雷公藤花、烏藥,研末凋擦患處。(《湖南藥物志》)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凡瘡癢出血者慎用。不可內服。敷藥時間不可超過半小時,否則起泡。
420 閱讀 21-09-04
498 閱讀 21-09-04
483 閱讀 21-09-04
827 閱讀 21-09-04
473 閱讀 21-09-04
462 閱讀 21-09-04